• 全国[切换城市]
  • 欢迎来到生物防治网!
  •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 18328173292
关闭
当前城市:
进入全国
  • 找信息 找商家 找商品 找产品

加载中...

2025-05-02 星期五

当前位置:生物防治网 > 资讯库
全部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评定资讯 公益资讯 药械资讯 招标资讯 科普知识 产品咨询 各类资讯
共298条结果 1 / 19
石门香柚为“石门柑橘”品牌增光添彩
石门香柚为“石门柑橘”品牌增光添彩
笔者前往湖南金岭宝脆香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新铺镇黄木村基地采访。走进合作社加工车间,柑橘、脐橙堆放正待加工发售。而最为显眼的是,一筐筐装满果实锥状扁圆形、果皮薄、色泽橙黄、流满浓陏香味的石门香柚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合作社负责人晏金儒介绍了石门香柚的引进、栽培种植的发展过程。引进“脆香甜柚”进行品种改良石门香柚由石门县皀市镇果农晏金儒于2012年从四川省南部县引进。原名“脆香甜柚”,是四川省柑橘研究所从苍溪地方柚芽变种而成,有中国早熟柚类之王的美称。经湖南省农科院专家对其进行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形成具有石门特色的柚类品种,后将其命名为“石门香柚”。图右为省农科院专家李先行教授向橘农指导香柚栽培技术晏金儒将品种引进后,在适合种植香柚的皀市、新铺、新关、维新、三圣、澧县的如东、官垸、方石坪等两县8个乡镇流转土地1200亩,涉及农户1200户,辐射面积2300亩。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实行标准化栽培。2016年挂果试枝后,成立了湖南金岭宝脆香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71户,共1198人。流转土地1200亩发展“石门香柚”,种植面积4300亩。最初生产的香柚果肉是散粒、不成瓣。省农科院李先信、肖伏莲等柑橘专家支持香柚技术更新,专程到石门对香柚开展科技攻关,主要指导果农去酸增糖的改进,埋施以菜枯为主的枯饼肥和生物有机肥,外加锌硼镁钙等微量元素肥,同时,增施叶面肥,对品种进一步改良,对品质进一步提升。邀请专家一年两次培训果农,就山地梯田橘园的整形、起垄、定植标准进行现场指导。从柑橘溃疡病、红蜘蛛、潜叶蛾等对病虫害进行绿色防控、幼树整形修剪、幼树培管施肥时间计划和水溶肥肥料品种搭配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专家特别强调,柑橘生产要走绿色高效生产路径,要建设高标准生态果园。合作社组织果农按照专家的技术要求,进行精心培管。引领“石门香柚”进行品牌创新合作社负责人晏金儒介绍:“这种香柚的种植追求绿色环保,病虫害防治只能使用低毒、低残的生态农药,肥料只能施枯饼肥和有机肥,6月份套袋,防止农药感染日晒,在采摘前15天解袋,让表皮充分吸收阳光。”橙黄色的果肉让人垂涎欲滴这样生产出的柚子表皮细腻、果形美观,果大皮薄,果肉脆嫩清甜,轻咬飚汁,爽口化渣,香气浓郁,甜味纯正,可溶性固形物高达13.8%,汁多核少,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石门香柚产量一年一个台阶,去年2斤以上达标果占比10%以上,今年20%以上,明年将超过40%。今年产量10多万斤,明年将达到50到100万斤。皀市镇天鹅山村村民马传国栽种500株香柚,今年收获5000多个达标果,其中一株大树收果230个达标果。一株树卖出1000多元。石门香柚不悉销路,目前以内销为主,各地超市、商场在香柚未上市前两个月就提前预订。呈锥状扁圆形橘黄色的实果挂满枝头业合作社参加了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晏金儒参展的脆香甜柚受到各路客商青睐。2020年湖南金岭宝脆香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常德市评为市级示范社,被国家科技部授予优秀骨干企业称号。2021年1 月,合作社把脆香甜柚更名为石门香柚,同时,注册商标为“金湘誉”。为此,合作社对石门香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24年5月,合作社被市管部门准许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石门柑橘”品牌。因此,石门香柚成为石门柑橘品牌新贵。下一步,合作社计划种植“石门香柚”10000亩,努力打造“金湘誉”牌“石门香柚”,引领“石门香柚”进行品牌创新,为“石门柑橘”品牌增色添彩。
2025-04-11 17:06:50 发布 阅读 144
生物农药藜芦根茎提取物绿色防控方案:高效防治抗性红蜘蛛
生物农药藜芦根茎提取物绿色防控方案:高效防治抗性红蜘蛛
红蜘蛛一直是柑橘产区最令果农头疼的问题, 每年防治红蜘蛛的成本占用药成本的40%以上。果农用尽了所有的杀螨剂,却发现红蜘蛛依然泛滥,难道杀螨剂集体“失效”?图1.截止2022年2月全国杀螨剂主要品种登记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农药信息网)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杀螨剂登记信息显示,十大类杀螨剂登记均在45个以上,同质化相当严重。大部分杀螨剂效果下降,主要原因是抗性“惹的祸”。图2.杀螨剂产生抗性的原因在柑橘生产管理中,由于相同成分杀螨剂不断重复使用,导致柑橘红蜘蛛的体壁增厚,阻隔作用增强,普通的药液达到靶标的速度和剂量受限;同时,导致柑橘红蜘蛛的解毒代谢增强、对药剂的敏感性降低,药效大大降低。高手来自民间,一些有经验的年轻果农都会总结出不同成分杀螨剂组合方案。目前,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多年实践验证,主流的杀螨剂组合如下:联苯肼酯+乙螨唑、联苯肼酯+螺螨酯、矿物油+乙螨唑/螺螨酯/阿维菌素、氟啶胺+阿维菌素等。其中,小编推荐以下柑橘红蜘蛛绿色防控七大绝配方案:表1. 柑橘红蜘绿色防控七大绝配方案今天重点给大家介绍矿物油+藜芦根茎提取物绿色防控方案:一、套餐作用矿物油:矿物油作用谱比较广,具有杀虫、杀菌、杀螨的作用,其作用方式为窒息、阻隔、渗透、黏附等物理作用,不会产生抗性。藜芦根茎提取物:从藜芦根、茎中提取而成,含有藜芦胺、白藜芦醇、藜芦托素。其中藜芦托素和藜芦胺属于甾醇生物碱,活性更高;白藜芦醇为非黄酮类多酚有机化合物,三者协同作用,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红蜘蛛成螨、幼螨均有强力的灭杀作用,较其他化学农药不易产生抗药性。二、套餐优势根据矿物油和藜芦根茎提取物的特性(物理作用,无抗药性),该方案在柑萌芽期、谢花后、膨果期,秋梢期、清园期,全年使用5次,大大降低害螨基数和防治成本,是一套经济、省工、省钱的方案。其效果已得到很多种植大户的认可。总结在推广实践中,矿物油+藜芦根茎提取物不仅能高效防治抗性红蜘蛛,对延缓红蜘蛛抗性,减少化学杀螨剂使用量,维护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必将是抗性红蜘蛛防治的主流方案之一。
2025-04-11 17:06:24 发布 阅读 166
结合冬季清园做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
结合冬季清园做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
冬季是柑橘黄龙病田间症状表现明显的时期,也是一年当中柑橘木虱等大部分病虫害活动性最低的时期,非常有利于开展柑橘黄龙病病树调查和清除工作,各地应抓住冬季有利时机,结合冬季清园开展柑橘黄龙病等病虫害防控工作,保障柑橘产业健康发展。一、柑橘木虱发生动态近期,我站在钦北区小董镇、大寺镇,灵山县三海街道,浦北县龙门镇等地部分柑橘园开展病虫害调查,正常管理果园的柑橘木虱虫口密度较低,有虫果园的虫株率一般为0.1%—0.5%,有虫树百梢虫量一般1—3头,基本上都是成虫,但在个别树势差的失管果园,由于抽发新梢,仍有部分新梢上存在柑橘木虱若虫,个别植株的百梢成若虫量达到37头。二、柑橘黄龙病田间症状黄梢:发病初期,一个大枝条或几个小枝条的新梢叶片停止转绿发生黄化,一般出现在树冠顶部。萌发的新梢短,叶片小,易落叶。秋梢表现最为明显。叶片斑驳黄化:叶片转绿后从叶脉附近开始黄化,扩散呈黄绿相间的斑驳,叶脉肿大,以叶片基部与下部边缘最明显。红鼻子果: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果实成熟时,果蒂附近着色呈橙红,中下部不转色呈青绿,果实变小畸形,呈桶状或洋梨形,果皮变软,品质差。三、防控工作意见(一)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1.柑橘黄龙病病树调查。各地要抓住冬季柑橘黄龙病田间症状表现明显的时期,组织果农开展柑橘黄龙病病树自查工作,确诊的植株绑红绳,疑似的植株绑黄绳做好病树标记,全面掌握果园黄龙病发生情况,择机开展病树自清工作。2.柑橘木虱防治。为压低柑橘木虱田间虫口密度,各地要结合冬季清园,动员组织广大柑橘种植户以镇或村为单位,统一时间联防联控柑橘木虱。特别是发病果园在清理病树前要全园统一打一次药防治柑橘木虱,对柑橘园、苗圃及其周边的黄皮、九里香、金橘、佛手、香橼等芸香科植物进行全面的杀灭木虱工作,不留死角。药剂可选用啶虫脒、联苯菊酯、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烯啶·吡蚜酮、吡丙·噻嗪酮、阿维·螺虫酯等。3.病树清除。采用沤埋法处理病株树桩,在锯断的残留树桩上锯出“十”字型凹槽后用草甘膦原液涂抹整个树桩横切面,然后用黑色塑料膜将整个树桩盖住并用土掩埋,加速病树桩自然腐朽。注意清理出来的病树要统一放置并统一处理。(二)其他清园管理工作柑橘园的清园工作尽可能在采果后至春梢萌芽前进行。1.整形修剪,清洁果园。剪除密生交叉枝、徒长枝、枯枝、病虫枝及衰退枝,铲除果园及周边寄主植物,然后与果园内的落叶、落果一并清理出园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柑橘溃疡病、炭疽病、疮痂病、红蜘蛛、黑蚱蝉、卷叶蛾、介壳虫、橘小实蝇、粉虱、蚜虫等病虫源基数。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虫能力。增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适量增施磷、钾、钙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控制氮肥;土壤粘重的果园,注意开好排水沟,并改良土壤,土面湿润时撒施生石灰,每亩用100—200公斤。3.结合全园松土,撒施辛硫磷、毒死蜱等颗粒剂,可部分杀死并有效降低柑橘花蕾蛆、黑蚱蝉、橘小实蝇等在土壤中越冬、化蛹的害虫基数。4.果树修剪清园结束后,喷洒石硫合剂或是矿物油+炔螨特+代森锰锌等药剂进行封园。可有效防治柑橘红蜘蛛、介壳虫、粉虱、蚜虫、溃疡病、炭疽病、疮痂病、沙皮病、青苔等病虫害。建议整片果园推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2025-04-11 17:04:18 发布 阅读 133
隆平高科:玮两优7713成为全国首个大面积推广的抗稻飞虱水稻品种
隆平高科:玮两优7713成为全国首个大面积推广的抗稻飞虱水稻品种
有投资者向隆平高科提问, 种业大会上,有许多专家讲了种业估值的问题。请问公司有没有像deepseek一样的突破性的品种展示出来,给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公司回答表示,尊敬的投资者,您好。公司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科企合作,携手开展前沿科技创新突破,助力民族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在水稻领域,公司培育的超高产品种玮两优8612、镉低积累品种臻两优8612已成为新一代全国前十大单品,“玮两优7713”成为全国首个大面积推广的抗稻飞虱水稻品种。在玉米领域,培育出在耐密、抗锈、抗倒、高产、广适等方面表现亮眼的祺创756、联创B727等新一代玉米品种。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推进水稻抗螟虫新种质、玉米自交系QD001等优异资源的成果转化以满足市场需求。
2025-04-11 16:58:51 发布 阅读 121
信阳市农科院: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控 确保秋粮作物丰产丰收
信阳市农科院: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控 确保秋粮作物丰产丰收
进入七月中下旬以来,信阳经历多轮大范围、高强度降雨,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玉米生长造成了极为不利影响。当前信阳春玉米正处于乳熟期至蜡熟期,是桃蛀螟等多种害虫及褐斑病等病害的高发期,做好此时期病虫害的防控是夺取秋粮丰收的关键。近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家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河南省省信阳作物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省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程技术中心科研人员一行7人分别到信阳各县区开展玉米病虫害调查,了解和掌握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为害情况。  科研人员不惧酷暑,顶着炎炎烈日,查看玉米苗情、墒情和虫情。仔细检查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向玉米种植户了解化控及肥水管理情况。经过调查,发现当前信阳春玉米生产主要面临桃蛀螟、玉米螟、玉米蚜虫的威胁;夏玉米由于受前期干旱影响,长势差异较大,已陆续进入抽穗期,部分田块受到甜菜夜蛾、棉铃虫、劳氏黏虫等害虫取食较重,对产量有严重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科研人员不仅现场为农户们讲解了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防治措施和注意事项,还重点提醒需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抢排低洼积水,合理追肥补充养分,建议每亩撒施10-15公斤尿素,同时,可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促进植株尽快生长。对于‌暴雨过后因‌高温高湿环境易导致的褐斑病、顶腐病、青枯病以及南方锈病暴发流行风险,科研人员也给出了防控意见。  通过开展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服务,科研人员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及时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措施,确保玉米在复杂气候条件下实现稳产高产,为我市秋粮作物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2025-04-11 16:53:45 发布 阅读 140
今年玉米穗腐病有可能会加重发生
今年玉米穗腐病有可能会加重发生
棉铃虫及蛾发生早、量大;种植密度普遍过大,田间通风透光差;中、后期高温高湿是今年穗腐病有可能加重发生的主要原因。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玉米穗粒腐病,玉米赤霉病。一般年份发病率5%~10%,严重的可达50%。发病以后不仅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而且病菌还会产生毒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给农牧业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玉米穗(粒)腐病的症状因病原菌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整个或部分果穗或个别籽粒腐烂,其上可见各色霉层,严重时,穗轴或整穗腐烂。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串珠镰刀菌:病粒散生或连片,初期为褐色腐烂,后期籽粒表面被灰白色、粉红色、红色或紫色的霉层覆盖,常在果穗的顶部或围绕穗虫(玉米螟、黏虫)造成的沟槽长出,严重时整株腐烂。镰刀菌可由突然传播,通过系统侵染由根到玉米的穗部。禾谷镰刀菌:苞叶上常见红色霉层,果穗和苞叶紧紧粘附,在籽粒和苞叶之间有红色至紫色霉层,严重时穗轴或整穗腐烂。青霉菌:常在穗的尖端发生,严重时籽粒之间遍布灰绿色病原菌孢子,掰断果穗,可见穗轴外围有一蓝绿色环带,籽粒基部组织已被病菌严重侵染。赤霉菌:在玉米的尖部出现红色或粉红色的霉菌,由于霉菌的生长,花丝和苞叶会粘在玉米果穗上,严重的在果穗尖部的苞叶上会出现粉红色霉菌。木霉菌:在玉米的籽粒间甚至整个果穗出现深绿色的霉菌,这种病害通常分散在果穗上。今年玉米穗腐病有可能会加重发生。这是因为前期6月初~7月中上旬持续干旱,“旱生虫,湿生病”,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2024年,7月初,黄淮海地区粘虫峰期早、蛾量高,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多个监测点一代蛾峰较常年提前5天左右,蛾量明显高于常年。黄淮华北出现棉铃虫迁飞高峰,河北多点蛾蜂比去年高,累计蛾量是去年的3倍。由于前期棉铃虫,玉米螟等虫害造成的伤口病原菌㓎染;农艺活动‌,今年玉米种植普遍过密、7月中旬后的涝害,引起脱肥严重、管理粗放等,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降低植株的抵抗力,从而增加穗腐病的发生几率‌;据全国气候中心预测,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黄淮海夏玉米区降雨多,增加田间湿度,9月上旬,预计平均温度23℃—31℃,与玉米穗腐病严重发生的适宜温度在15-28℃相吻合,加上玉米本身就是很好的培养基,因此,适度病原菌、适宜湿度和合适的温度叠加是造成玉米穗腐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除选择抗病品种关键因素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抽雄灌浆期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穗腐病发生有效措施。
2025-04-11 16:53:22 发布 阅读 146
转基因农作物在中国扩面提速
转基因农作物在中国扩面提速
 关于转基因产品的争论,至今仍有存在。但,国际大规模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并应用,结果显示转基因产品从科学上已经验证了它的安全性。  粮食安全是全球问题关注的话题,作为可以增产增效的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是成为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虽然推进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是新时代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不过中国一直坚持“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在试点三年后,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转基因技术是多种生物育种技术的一种。相较于传统育种,转基因更加快速精准高效,能够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是解决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病虫害等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病虫草害损失、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节省人工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三年的转基因示范成果(2021年-2023年是试点种植),今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这三年的示范成果到底如何?  自2023年开始,在赤峰市某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验示范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介绍,“通过2023年田间调查、小区实收测产与考种数据分析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适合在本区域内推广应用的生物新品种玉米4个。整体试验结果反映出转基因玉米品种较常规玉米品种有节本、提质、减损、增效的优势。”  据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在相同栽培管理水平的条件下,同一品种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在两种种植密度下较常规品种平均增产3%。同时,应用双抗生物品种,只使用一次草甘膦除草,成本较常规除草剂平均亩节本15元。因为不用再打药防玉米螟,平均亩成本又节约15元。另外,转基因抗虫品种对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效达99%,玉米收获后基本无霉变,商品品质显著提升。  从2021年为科研试验田试点、2022年扩展到农户试点到2023年为县域试点,三年的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转基因技术在作物减损增产、节约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等方面成效明显。与常规品种比较,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等害虫防治效果在90%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耐除草剂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平均增产分别为8.9%、8.8%;试点农户普遍反映,种植转基因作物省工省事,杀虫剂、除草剂少用了2—3次,田间管理成本节省一半,田间环境和生态多样性也得到改善。  据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介绍,除了降本增效,转基因作物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减损方面。在大田采用机械收获的条件下,常规玉米品种因玉米螟的危害,果穗轻微触碰即易脱落,导致机收时田间损失率平均在8%-15%,转基因玉米品种因无虫害,机损率可以控制在5%以内,这个比例也会在产量上发挥很大作用。  转基因被实践证明  关于转基因产品的争论,至今仍有存在。但,国际大规模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并应用,结果显示转基因产品从科学上已经验证了它的安全性。  1996年,美国开始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并且种植面积持续增多。到2023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1.16亿亩,占耕地面积40%以上。在产量上,1995年,转基因作物尚未在美国商业化应用时,玉米平均亩产475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58公斤。 到2022年,平均亩产玉米达到725公斤,大豆达到222公斤。20多年的数据证实了转基因作物在产量上的效应。  而在健康安全层面上,科学家们也给出了一系列证据。一组意大利研究人员在一项比较转基因玉米与传统品种的荟萃研究中,针对20多年来,6000多份同行评议研究的分析发现,转基因玉米可使产量提高 25%,并大幅降低危险食品污染物。该研究发表在《科学报告》上,分析了从 1996 年(第一批转基因玉米种植时)到 2016 年美国、欧洲、南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田间数据,研究人员发现:  转基因玉米品种的产量比非转基因玉米品种高出 5.6% 至 24.5%;转基因玉米作物的霉菌毒素(-28.8%)、伏马毒素(-30.6%)和丝菌素(-36.5%)含量较低,这些毒素都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并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该研究还再次证实了转基因玉米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的科学共识。  研究人员认为,该荟萃分析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助于增强公众对转基因植物生产食品的信心”。  实际上,自美国开启转基因作物种植后,后续又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种植转基因,45个国家允许进口转基因产品。截至202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63亿公顷(30.9亿亩),是1996年的121倍,占全球15亿公顷耕地的约13%。1996—2023年,全球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已超过400亿亩。  而转基因技术给农业带来的技术革命,其效益也显而易见。  “南非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后,单产提高了一倍,由玉米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1998年至2018年期间,南非转基因作物的经济收益约为24亿美元。2003-2018年,巴西的转基因种植收益达到266亿美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表示。  在过去的20多年,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不仅提高作物产量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是解决了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中国未缺席  种子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了生产力提高和成本降低,特别是在讲究精准的时代,转基因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农民能够更密集地种植玉米大豆,具备特异性的抗虫、抗旱,使以前困难地区的玉米大豆生产能够盈利。  在新的农业技术面前,中国没有缺席,只不过是稳健前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就已经成功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上世纪90年代初期,棉铃虫连年暴发成灾,在转基因抗虫棉应用之前,棉铃虫给棉花产业带来灭顶之灾,棉铃虫高抗农药,虫子泡在农药里都不死,而鸡吃了泡过药的虫子后被毒死,大量使用高毒农药造成人畜中毒事件频率加剧,每年中毒事件高达7.1万例,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表示。  抗虫棉的研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面对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国家“863”计划启动了抗虫棉的研制工作。在1992年底,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虫基因,并将其转入棉花中,从而创造了单价转基因抗虫棉。随后,在1996年,又研制成功双价抗虫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在转基因棉花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解决棉铃虫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抗虫棉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挽救了我国的棉花产业,还对促进棉花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发和产业化,走出了我国转基因棉花自主创新的道路,是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成功典范。它打破了跨国公司垄断,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10%提升到2003年50%,目前99%以上。”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  2006年,华南农大研发“华农1号”,解决了番木瓜环斑花叶病毒(PRSV)的危害。番木瓜植株受环斑花叶病毒侵染后,无法进行有效治疗,化学杀菌剂不能有效控制其蔓延。“华农1号”获得在广东省应用的安全证书后,对这个产业产生了极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番木瓜生产受PRSV威胁的问题。  从1996年我国首株转基因抗虫棉的问世到如今的成果显著,自2019年以来,我国已有自主研发的51个转基因玉米和大豆通过品种审定,26家企业获得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获准发放,其中包括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为转基因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基因安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经过全球28年的科学实验、实践应用,科学数据已经证明了它的安全性。而我国在稳步推进的转基因技术应用中也具备了产业化的成熟条件,已到加快成熟品种推广应用的时期。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扩大应用,有望缩短中美农业差距以及改变中国进口玉米大豆的历史。
2025-04-11 16:52:59 发布 阅读 133
转基因农作物在中国扩面提速 这三年示范成果到底如何?
转基因农作物在中国扩面提速 这三年示范成果到底如何?
 粮食安全是全球问题关注的话题,作为可以增产增效的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是成为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虽然推进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是新时代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6.890, -0.33, -4.57%)稳定安全供给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不过中国一直坚持“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在试点三年后,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转基因技术是多种生物育种技术的一种。相较于传统育种,转基因更加快速精准高效,能够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是解决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病虫害等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病虫草害损失、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节省人工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三年的转基因示范成果(2021年-2023年是试点种植),今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这三年的示范成果到底如何?  自2023年开始,在赤峰市某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验示范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介绍,“通过2023年田间调查、小区实收测产与考种数据分析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适合在本区域内推广应用的生物新品种玉米4个。整体试验结果反映出转基因玉米品种较常规玉米品种有节本、提质、减损、增效的优势。”  据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在相同栽培管理水平的条件下,同一品种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在两种种植密度下较常规品种平均增产3%。同时,应用双抗生物品种,只使用一次草甘膦除草,成本较常规除草剂平均亩节本15元。因为不用再打药防玉米螟,平均亩成本又节约15元。另外,转基因抗虫品种对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效达99%,玉米收获后基本无霉变,商品品质显著提升。  从2021年为科研试验田试点、2022年扩展到农户试点到2023年为县域试点,三年的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转基因技术在作物减损增产、节约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等方面成效明显。与常规品种比较,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等害虫防治效果在90%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耐除草剂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平均增产分别为8.9%、8.8%;试点农户普遍反映,种植转基因作物省工省事,杀虫剂、除草剂少用了2—3次,田间管理成本节省一半,田间环境和生态多样性也得到改善。  据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介绍,除了降本增效,转基因作物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减损方面。在大田采用机械收获的条件下,常规玉米品种因玉米螟的危害,果穗轻微触碰即易脱落,导致机收时田间损失率平均在8%-15%,转基因玉米品种因无虫害,机损率可以控制在5%以内,这个比例也会在产量上发挥很大作用。  转基因被实践证明  关于转基因产品的争论,至今仍有存在。但,国际大规模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并应用,结果显示转基因产品从科学上已经验证了它的安全性。  1996年,美国开始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并且种植面积持续增多。到2023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1.16亿亩,占耕地面积40%以上。在产量上,1995年,转基因作物尚未在美国商业化应用时,玉米平均亩产475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58公斤。 到2022年,平均亩产玉米达到725公斤,大豆达到222公斤。20多年的数据证实了转基因作物在产量上的效应。  而在健康安全层面上,科学家们也给出了一系列证据。一组意大利研究人员在一项比较转基因玉米与传统品种的荟萃研究中,针对20多年来,6000多份同行评议研究的分析发现,转基因玉米可使产量提高 25%,并大幅降低危险食品污染物。该研究发表在《科学报告》上,分析了从 1996 年(第一批转基因玉米种植时)到 2016 年美国、欧洲、南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田间数据,研究人员发现:  转基因玉米品种的产量比非转基因玉米品种高出 5.6% 至 24.5%;转基因玉米作物的霉菌毒素(-28.8%)、伏马毒素(-30.6%)和丝菌素(-36.5%)含量较低,这些毒素都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并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该研究还再次证实了转基因玉米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的科学共识。  研究人员认为,该荟萃分析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助于增强公众对转基因植物生产食品的信心”。  实际上,自美国开启转基因作物种植后,后续又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种植转基因,45个国家允许进口转基因产品。截至202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63亿公顷(30.9亿亩),是1996年的121倍,占全球15亿公顷耕地的约13%。1996—2023年,全球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已超过400亿亩。  而转基因技术给农业带来的技术革命,其效益也显而易见。  “南非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后,单产提高了一倍,由玉米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1998年至2018年期间,南非转基因作物的经济收益约为24亿美元。2003-2018年,巴西的转基因种植收益达到266亿美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表示。  在过去的20多年,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不仅提高作物产量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是解决了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中国未缺席  种子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了生产力提高和成本降低,特别是在讲究精准的时代,转基因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农民能够更密集地种植玉米大豆,具备特异性的抗虫、抗旱,使以前困难地区的玉米大豆生产能够盈利。  在新的农业技术面前,中国没有缺席,只不过是稳健前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就已经成功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上世纪90年代初期,棉铃虫连年暴发成灾,在转基因抗虫棉应用之前,棉铃虫给棉花产业带来灭顶之灾,棉铃虫高抗农药,虫子泡在农药里都不死,而鸡吃了泡过药的虫子后被毒死,大量使用高毒农药造成人畜中毒事件频率加剧,每年中毒事件高达7.1万例,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表示。  抗虫棉的研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面对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国家“863”计划启动了抗虫棉的研制工作。在1992年底,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虫基因,并将其转入棉花中,从而创造了单价转基因抗虫棉。随后,在1996年,又研制成功双价抗虫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在转基因棉花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解决棉铃虫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抗虫棉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挽救了我国的棉花产业,还对促进棉花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发和产业化,走出了我国转基因棉花自主创新的道路,是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成功典范。它打破了跨国公司垄断,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10%提升到2003年50%,目前99%以上。”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  2006年,华南农大研发“华农1号”,解决了番木瓜环斑花叶病毒(PRSV)的危害。番木瓜植株受环斑花叶病毒侵染后,无法进行有效治疗,化学杀菌剂不能有效控制其蔓延。“华农1号”获得在广东省应用的安全证书后,对这个产业产生了极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番木瓜生产受PRSV威胁的问题。  从1996年我国首株转基因抗虫棉的问世到如今的成果显著,自2019年以来,我国已有自主研发的51个转基因玉米和大豆通过品种审定,26家企业获得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获准发放,其中包括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为转基因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基因安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经过全球28年的科学实验、实践应用,科学数据已经证明了它的安全性。而我国在稳步推进的转基因技术应用中也具备了产业化的成熟条件,已到加快成熟品种推广应用的时期。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扩大应用,有望缩短中美农业差距以及改变中国进口玉米大豆的历史。
2025-04-11 16:52:24 发布 阅读 144
黄淮华北出现棉铃虫迁飞高峰 警惕二代幼虫集中危害
黄淮华北出现棉铃虫迁飞高峰 警惕二代幼虫集中危害
“全国农技推广”微信公众号消息,据各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区域站监测,6月以来一代棉铃虫成虫进入盛发期,黄淮、华北和东北蛾峰偏早、诱蛾量偏高,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气象条件对北方二代棉铃虫发生有利,预计今年二代棉铃虫在北方大部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上偏重发生,在棉田偏轻发生,全国发生面积3500万亩,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黄淮北部和华北大部迁入区蛾峰日集中在6月上旬末至中旬中期,多个监测点蛾量接近或超过2023年同期。截至6月17日,河北吴桥、栾城、正定高空灯单灯累计诱蛾量分别为36861头、7236头、4085头,其中吴桥、正定均是去年同期的2.9倍,栾城接近去年同期;大名、巨鹿、宁晋、临西、正定、深泽、高邑、故城、饶阳、枣强、阜城、沧县、大成、文安、鹿泉、安次等16个监测点测报灯单灯累计诱蛾量均超过1000头,累计诱蛾量超千头的监测点数量是去年的3倍,蛾峰日多在6月9-13日,比去年早5天左右,峰日蛾量多为几百头。截至6月16日,山东烟台龙口高空灯单灯累计诱蛾量为2254头,是去年同期的2.1倍;全省9个监测点测报灯单灯累计诱蛾量在100-1000头,此外,商河、郓城、鄄城分别为5765头、1320头、1276头,与去年同期持平,蛾峰日集中在6月9-15日,峰日蛾量多在几十至200头,商河6月9日最高2795头。  东北地区陆续见蛾,蛾量接近或略低于2023年同期。截至6月16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高空灯单灯累计诱蛾量212头,比全年同期高12.8%;乌拉特前旗、磴口、临河区测报灯单灯累计诱蛾量34-88头,低于去年同期。截至6月17日,辽宁建平测报灯单灯累计诱蛾量28头,略低于去年同期;喀左6月18日出现蛾峰,比去年早10天,峰日单个诱蛾器平均诱蛾量79头。
2025-04-11 16:51:41 发布 阅读 133
山东:预报棉田四代棉铃虫发生1级
山东:预报棉田四代棉铃虫发生1级
山东省农技中心了解到,根据三代残虫量、气象条件及寄主条件等因素影响,8月13日,省农技中心预报我省棉田四代棉铃虫发生1级,鲁西南、鲁西北棉区局部2级,发生期较去年同期略偏晚,接近常年同期略偏早。预计8月18日前后各地将陆续进入四代卵盛期,8月24日前后开始进入防治适期。重点监测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及时进行防治。预报依据:1.三代残虫量较去年和常年同期偏低。据各监测点8月上旬调查,三代棉铃虫平均亩残虫量在7~77头左右,全省平均30.54头,低于去年同期(31.39头),低于历年平均水平(49.72头)。大部分监测点数据较常年偏低。2.幼虫发育进度较去年同期偏晚,接近常年同期略偏早。根据各监测点8月上旬幼虫龄期调查结果计算,1~6龄幼虫所占比例分别为5.20%、13.08%、22.04%、31.54%、18.57%、9.57%,发育进度较去年同期偏晚,接近常年同期略偏早。3.气象条件总体较适宜棉铃虫发生。7月中下旬,我省主要棉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频繁且雨量较大,对棉铃虫虫卵有一定冲刷作用,对幼虫发育有一定不利影响。据气象预报,8月全省棉区气温较常年略偏高,主要棉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2成,气象条件对棉铃虫卵的孵化和初孵幼虫成活无明显不利影响。4.寄主条件。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内,其主要寄主作物均已进入生长后期,生物量充足,可为棉铃虫提供有利的寄主条件。同时,玉米处于籽粒灌浆期,适于棉铃虫对玉米雌穗进行钻蛀危害;抗虫棉抗性较生长前期有所减弱,四代棉铃虫在棉田主要危害部位为花和棉铃,其抗虫性较叶片弱。以上条件对四代棉铃虫发生较为有利。
2025-04-11 16:51:14 发布 阅读 122
智能测报,虫害早知道:棉铃虫测报仪的功能解析
智能测报,虫害早知道:棉铃虫测报仪的功能解析
JD-YM5棉铃虫是影响棉花和玉米等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快速繁殖和高危害性使得传统的人工监测和防控方法效果有限。随着智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棉铃虫测报仪作为一种先进的害虫监测工具,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在虫害早期预警和防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下详细解析棉铃虫测报仪的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实时监测与快速响应  棉铃虫测报仪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实时监测。通过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和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该设备能够实时捕获田间棉铃虫的活动情况。一旦检测到害虫的存在或异常活动,测报仪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向农民或管理系统发送即时警报。这种快速响应机制极大地提高了虫害防控的时效性,使农户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多维度数据采集  棉铃虫测报仪不仅监测害虫的数量和活动轨迹,还集成了多环境参数传感器,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实现了多维度的数据采集。这些综合数据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和趋势变化,为科学防控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多维度数据使得预测虫害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更加准确,帮助农户制定更为有效的防控策略。  智能预警与分析  测报仪内置的智能预警系统是另一个重要功能。通过连续监控实时数据,并运用先进的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该系统能够识别棉铃虫的早期症状和潜在的增长趋势,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智能预警系统还能结合历史数据和环境因素,进行虫害趋势预测,帮助农户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智能化的预警与分析功能不仅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还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非接触式监测  棉铃虫测报仪采用非接触式监测技术,通过无线传感器和远程摄像头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这种监测方式不仅减少了人员接触害虫的风险,还减少了对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干扰,保持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非接触式监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大面积的田间监测,提高了监测的覆盖范围和效率,使得虫害防控更加高效和精确。  远程监控与管理  远程监控与管理功能使得害虫监测更加便捷和高效。通过中央监控系统或移动应用程序,农户和管理人员可以远程查看各监测点的实时数据,了解虫害变化趋势。这种实时远程管理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虫害监测的即时性和响应速度,还减少了现场巡查的必要性,降低了运营成本。远程监控和管理功能还能够实现多区域的联动监控和协作防控,提高整体防控效果。  数据处理与可视化  棉铃虫测报仪具备自动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功能,能够实时采集和处理监测数据,并通过内置算法进行虫害分析和趋势预测。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流程不仅减少了人为分析的误差,还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系统还可以生成可视化报告和趋势图表,帮助农户和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虫害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决策。  结语  棉铃虫测报仪凭借其实时监测、多维度数据采集、智能预警与分析、非接触式监测、远程监控与管理以及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等功能,成为虫害早期预警和防控的重要工具。其在提高虫害防控效率和效果的同时,为科学种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棉铃虫测报仪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保障作物健康生长,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智能测报,虫害早知道,棉铃虫测报仪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2025-04-11 16:50:28 发布 阅读 122
白菜发生青虫危害,记住这几类生物药剂,不用打农药也能高效杀灭
白菜发生青虫危害,记住这几类生物药剂,不用打农药也能高效杀灭
白菜作为蛤蟆最爱吃的蔬菜之一,其高产量、易管理及广泛消费市场被广大农户所喜爱。但种植白菜的过程中,青虫的存在是最难缠的敌人之一,因为青虫不仅会影响白菜的生长品质,并且繁殖速度非常快,很很容易就会将白菜上一棵变成十棵。只要种植过菜农户应该都知道,青虫又称为菜青虫,因为它们主食就是白菜,因此对白菜的伤害最大。很多种植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选择购买化学农药,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化学农药已不再符合绿色种植标准。因此本文就来为大家推荐几种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即使喷到白菜上也不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且具备较好的杀虫效果。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专门用来防治青虫的生物制剂,可直接喷施在青虫身上,具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众所周知,青虫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它们的体表面呈现蜡质状态,这样既能保护青虫体内水分不被蒸发,又能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然而正是这个蜡质膜,给青虫造成了致命缺陷,一旦有物体附着在其表面,就会产生抵抗力降低,甚至导致其感染死亡。这一点正好成为防治青虫的突破口,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就是凭借此优势有效防治青虫的。因此,在进行防治时,我们只需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均匀地喷洒在青虫身上,就能够有效降低青虫的存活率。而且该生物制剂不用担心适应性的问题,它对湿度、气温以及光照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适应性,非常适合在目前的农业发展环境下使用。苦参碱。苦参碱是从豆科植物苦参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植物碱,有着较快的杀虫效果,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诱杀效果。苦参碱对于一些老道的青虫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因其毒性小,不仅有机绿色产品可以使用此药,而且它还能促进作物生长。因此,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属于广泛适用范围。当然,用户在进行施药时,应注意根据作物的生育阶段使用合适浓度的制剂,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主要应用于防治以下害虫:1. 蚜虫: 果树上的蚜虫叫做桃蚜或酸蚜,主要以果实为食。蔬菜上的蚜虫有油菜蚜和すす草蚜。2. 蝼蛄: 蝼蛄又称为金蛴螬,是一种茎鞘虫害,主要食害幼苗或根部。3. 叶甲: 叶甲是一种食害植物叶片的昆虫,常见种类有小麦叶甲和玉米叶甲。4. 地蛆: 地蛆又称为宿主昆虫,如甘薯蛆、洋葱蛆等。印楝素是一种从印楝树中提取出的物质,可通过抑制青虫的生长期,破坏其发育过程而防治青虫,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改变生化过程: 印楝素会改变青虫体内某些重要生化反应过程,从而干扰其正常发育。2. 破坏内分泌系统: 印楝素能够影响青虫内分泌系统并干扰激素水平,使得其正常发育过程受到影响。3. 减缓发育速度: 印楝素对青虫发育速度有显著影响,它能够导致青虫发育缓慢、发生畸形或死亡。印楝素对多种害虫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广泛适用于以下几类害虫:1. 農田害虫: 小燕子蝇、纹轰蝇、斑驳蝇等。2. 森林害虫: 红南天牛、白星小天牛、褐松天牛等。3. 存储害虫: 大米象甲及粘蠕螺等存储害虫。
2025-04-11 16:50:05 发布 阅读 143
住建局:以虫治虫,强化生物防治
住建局:以虫治虫,强化生物防治
蛀干性害虫“天牛”在金坛区的发生率较高、危害较重,不仅给树木造成了危害,也给广大居民带来了困扰。为了更好地保护园林生态环境,提高金坛区林木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率,近日,区园林管理中心开展用肿腿蜂防治天牛工作,达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效果。天牛是隐蔽性极强的蛀干性害虫,仅成虫期暴露于树体之外,抗药性强,化学防治成效不佳。而肿腿蜂有自动搜索天牛信号的能力,或沿着天牛的足道进行搜索。抓住天牛后,肿腿蜂会钻进天牛体内,释放毒素,杀死天牛。之后肿腿蜂寄生于天牛身上,靠其营养生存繁衍。为做好此次生物防治工作,园林管理中心特邀专家对生物防治技巧进行讲解,并在专家指导下在沿河西路法桐上放置肿腿蜂虫卵。目前放蜂工作正在进行中,后续将对道路上1200余棵法桐、300余棵垂柳进行生物防治,并开展持续性观察,做好生物防治病虫害工作。
2025-04-10 16:59:45 发布 阅读 125
森防站开展夏季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
森防站开展夏季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
近日,泰山森防站本着以“森林健康”为中心,以生态管理为根本,利用天敌生物对泰山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控。天牛是鞘翅目天牛科的总称,因其力大如牛,善于在天空中飞翔,因而得天牛之名,是一类对树木危害极大的害虫,被天牛危害的树木,其枝、干或根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时还会造成树木衰弱和死亡,且易发生断枝、树木倒伏等安全事故。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容易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且影响景区游客健康,此次使用“以虫治虫”方式,释放天敌生物花绒寄甲防治天牛。花绒寄甲属于鞘翅目坚甲科的一种寄生性昆虫,其幼虫喜寄生于多种天牛的体外,以天牛为食,护卫树木。本次防治工作泰山森防站在泰山各管理区和岱庙共释放花绒寄甲成虫10000头,卵卡6000个,为泰山的森林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驾护航。
2025-04-10 16:59:09 发布 阅读 155
稻飞虱测报仪:农田保护神器!
稻飞虱测报仪:农田保护神器!
  【FT-SD1】稻飞虱测报仪是专为农林虫情测报领域精心研制的高科技产品。该仪器巧妙融合了现代光、电、数控技术,实现了虫体远红外自动处理、自动散虫、自动拍照上传、自动清虫以及整灯自动运行等一系列智能化功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它能够自主完成诱虫、杀虫、拍照记录、虫体收集以及排水清理等全套系统作业,极大地提高了虫情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稻飞虱在线测报仪还具备强大的扩展性,可增设风速风向、环境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多种传感器接口,以全面监测农田微环境。通过4G网络,这些环境数据能够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便于农业专家进行远程分析和诊断。这种环境监测与病虫害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该仪器在农业水稻种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水稻种植户和农业科研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稻飞虱等害虫的种群动态,还能够及时预警潜在的病虫害风险,为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2025-04-10 16:44:38 发布 阅读 146
柑橘预防花皮果,花期防治蓟马是关键!
柑橘预防花皮果,花期防治蓟马是关键!
柑橘稳果时发现果皮有花斑,大部分都是幼果期蓟马为害或感染灰霉病,少部分是风伤、杀梢药害、其它原因。蓟马为害,是导致柑橘花皮果常见原因之一。蓟马对柑橘的为害果实为害时间:盛花期至谢花期幼果成型时,是第一个为害高发期。果实膨大期,是第二个为害高发期。果实为害后症状:锉伤幼果的果皮,损害的表皮组织形成明显的银灰色环状疤痕,随着果实膨大疤痕逐渐明显,造成花皮果。果实膨大期,蓟马爆发了也会锉伤果皮,虽然是比较轻微的锉伤,但是遇到高温高湿天气容易感染真菌类病害,也会造成不规则的花皮果。吉友丰小吕:为害柑橘的蓟马有多种,个别产区种植户反馈,去年膨果期也有挨某种蓟马为害了,造成花皮果。新梢为害时间:为害高发期在晚夏梢和秋梢期嫩梢阶段。春梢期嫩梢阶段气温不高为害的少,用防治木虱/蚜虫的药剂也有防治作用。新梢为害后症状:锉吸嫩叶和嫩梢,被害后叶片卷曲不能展开,呈波纹状,叶片窄小、皱缩、畸形等,新梢无法正常生长。柑橘蓟马全年防治方案蓟马的为害高发期,在盛花期至谢花期、晚夏梢期、膨果期、秋梢期,这几个阶段(前)重点下药防治。花期:花蕾露白时下药防治蓟马,为了避免盛花期爆发。盛花期若出现有也要喷药防治,没有就不用喷药。谢花80%左右喷保果时,蓟马和木虱等一起防治。露白期/盛花期参考用药:联苯虫螨腈、甲维·吡丙醚、虫‬螨‬腈‬·唑‬虫‬酰‬胺、螺虫乙酯+吡丙醚,严重,多杀霉素+甲维·吡丙醚、多杀霉素+甲维·唑虫酰胺。谢花期喷保果杀虫参考用药:噻虫高氯氟、溴氰吡虫啉、联苯虫螨腈、甲维·吡丙醚等。晚夏梢期/秋梢期/膨果期:蓟马主要为害嫩梢,在晚夏梢和秋梢期的嫩梢阶段,每趟梢针对性的下两次药防治。晚夏梢至秋梢期也是果实膨大期,在两次嫩梢期下药防治了,部分果园也能防治好。蓟马为害严重的产区和果园,膨果期也要间隔一段时间下药防治。晚夏梢期/秋梢期/膨果期参考用药:联苯·虫螨腈、甲维·吡丙醚、螺虫乙酯+吡丙醚、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甲维·吡丙醚、多杀霉素+甲维·唑虫酰胺等。说明:下药防治蓟马了,同时也能防治木虱、蚜虫、潜叶蛾等虫害。难防治的果园,新梢抽出前淋噻虫嗪有预防作用。吉友丰小吕:前几年,有一部分柑橘产区蓟马为害并不严重,正常喷药的果园各阶段都少见蓟马。这两三年,大部分产区蓟马为害都比以前严重,甚至起抗药性了,花期、晚夏梢期、秋梢期、膨果期都容易见到有蓟马为害,防治工作更要重视。
2025-04-10 16:29:10 发布 阅读 176
热门商家排行
1 眉山易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眉山易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物农药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业务的公司,成立于2021年09月01日,公司坐落在四川省,详细地址为: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林街道迎宾大道2013-1号3栋1层6号;经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得知,眉山易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信用代码/税号为91511421MA663MJ00L,法人是易有明,注册资本为300.000000万人民币,企业的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生物农药技术研发;生物基材料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白蚁防治服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病媒生物防治服务;专业保洁、清洗、消毒服务;环保咨询服务;家政服务;劳务服务(不含劳务派遣);消毒剂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日用化学产品销售;卫生用杀虫剂销售;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制冷、空调设备销售;通用设备修理;家用电器销售;家用电器零配件销售;家用电器研发;日用电器修理;家具安装和维修服务;家具零配件销售;家具销售;日用产品修理;日用百货销售;五金产品批发;日用品批发;日用品销售;五金产品零售;物业管理;五金产品研发;日用品出租;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环境保护监测;金属工具销售;金属制品研发;再生资源销售;金属制品销售;金属制品修理;日用杂品销售;软木制品销售;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浏览次数:5109
2 眉山益威达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益威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拥有员工8人,主要从事于病媒生物防治消杀服务,与我市多个乡镇及机关食堂有合作,拥有从事本行业20多年经验的李云科等资深员工。
浏览次数:7403
3 佛山市顺德区凯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顺德区欧凯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公司旗下品牌:GOKDA高科达,是一家面向全球市场,致力于空气净化、户外生物诱蚊、灭蚊虫产品的研发、生产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几十项国家专利。专注于户外生物灭蚊技术、产品、方案和服务。致力于打造高标准、高品质的户外灭蚊产品。 本公司致力于利用仿生学原理实施形成诱蚊、灭蚊辐射圈,覆盖式整体灭蚊、控蚊技术满足了用户对于户外大范围灭蚊的需求。公司主要团队研究高端生物蚊虫管理系统已超过10年。在帮助市政、学校、物业小区、别墅花园和各地蚊虫控制中心提供蚊虫监视器来控制蚊虫引发的疾病,先后研发出高效灭蚊产品,结合利用光波、气味、体温模拟来吸引蚊虫的消费型捕蚊器,用科学创新概念针对蚊虫害研发新一代的技术和产品并获得国家认可多项专利。
浏览次数:1392
4 四川蓝博仕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四川蓝博仕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是一家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先进、专业、高效的虫害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公司目前拥有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三十余人,在川内的绵阳、乐山、内江、南充分别建立了服务站点; 公司基于国际国内先进的PMP(Pes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有害生物管理)理念与技术支持,制定详尽的员工培训计划,建立周密的客户服务制度,完善客户服务流程与品控管理,并持续修正和改善我们在工作中的不足,使我们的虫控服务工作更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目前我们已经与川内的多个高端写字楼、综合性三甲医院、星级酒店、知名学校、制造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无论虫鼠密度,还是服务管理均得到客户的普遍赞誉。 我们的目标:做一个真正懂客户、精技术、擅实战的虫害控制服务商! 我们的理念:服务入微,闪光来于细微处; 及时的服务,正确的服务;
浏览次数:4265

点击 免费发布信息

关闭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操作!
关闭
· 扫码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注册
>